不真实警情通报是什么违法行为?
不真实警情通报是扰乱公共秩序的违法行为。
《中国治安管理处罚法》第二十五条明确指出,散布谣言,谎报险情、疫情、警情或者以其他办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,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,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;情节较轻的,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。
这是由于不真实警情通报极易误导公众认知,破坏社会原来的安定秩序。
而当不真实警情通报行为情节紧急,达到刑法规定的入罪标按时,便触有《中国刑法》。
依据《刑法》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第二款,编造不真实的险情、疫情、灾情、警情,在信息互联网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,或者明知是上述不真实信息,故意在信息互联网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,紧急扰乱社会秩序的,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、拘役或者管制;导致紧急后果的,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。
若不真实警情通报引发了大规模社会混乱,使得公共资源紧急浪费,如因一则不真实的重大灾害警情通报,很多救援力量被调配到不真实地址,致使真正受灾区域没办法准时获得支援,这样的情况就是紧急扰乱社会秩序,发布者势必面临刑事法律的严惩。
不真实警情通报会承担什么后果?
不真实警情通报的法律后果分为行政处罚与刑事处罚两类。
1. 行政处罚后果
依据《治安管理处罚法》第二十五条,公安机关可对不真实警情通报的发布者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,可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;情节较轻的,处5日以下拘留或五百元以下罚款。
除此之外,依据《互联网安全法》第十二条,互联网运营者若未准时采取删除、屏蔽等手段制止不真实警情通报传播,可能被责令改正并给予警告、罚款等处罚。
2. 刑事处罚后果
若不真实警情通报构成犯罪,需承担《刑法》规定的刑罚:
编造、故意传播不真实信息罪: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、拘役或者管制;导致紧急后果的,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。
损害商业信誉、产品声誉罪: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,并处或者单处罚金。